发布时间:2025-02-21 17:48:28    次浏览
提示:点击上方↑↑“金融光伏”一键关注 我的朋友小七,是一个不喜欢接电话的人。有时我有事给她打电话,要么是响几声挂掉微信回复,要么是直接跳转到语音信箱提醒我留言。一开始我有点不解,问她,你是不是对我有意见?小七说,没有啊,怎么了?我说,那你怎么不接我电话?我以为我们之间有什么矛盾。她说,不是的,我只是不喜欢接电话。我问为什么。她说,不知道为什么,就是不喜欢接电话,甚至一听到电话铃声响就有点恐怖。后来我们约吃饭,我和她又提起这件事,她想了想说,或许和工作有关吧。小七之前的工作是电话销售,每天上班的任务就是打电话,领导每天给她一个文档,里面是各种各样的电话号码,她就一个个对照打过去,用格外甜腻地声音推销理财产品。你或许接到过这样的电话吧,一听到是推销就会直接挂断,有时脾气不好还会顶撞几句,也没想太多,反正都当做骗子电话处理。小七无奈地对我说,我们真的不是骗子,是正经公司,一次次好言好语,不是话还没说完就被挂断,就是被骂生一肚子气,搞得每天心情都很差。后来她换了工作,但是好像就从那时候开始,她的电话配额就用完了,格外厌恶打电话,更不喜欢接电话。小七忧心忡忡地问我,我是不是得什么心理疾病了?坦白说,我也是一个不喜欢接电话的人。好像工作几年后,对电话铃声的恐惧会与日俱增,尤其是在休息时间,听到电话铃声就会浑身一颤,闭着眼睛拿起手机,偷瞄一眼上面的电话,如果不是领导或同事,就会松口气。如果是就心一横接起来,最后的结果不是加班,就是临时要处理工作。后来,我又办了一个工作号码,只要一到休息日都是飞行模式,宁愿把头埋在沙子里掩耳盗铃,也不希望工作压榨了已经所剩无几的休息时间。我也从来不接陌生电话,现在的诈骗手段太多,曾经接起的陌生电话,不是问需要贷款吗就是说你的卡又被异地消费,之后就演变成我是某某银行的、我是某某警局的,后来再变成我是4S店的你的车险要过期了,我是物业的你要交物业费了。我也不喜欢接许久未联系的朋友电话,现在朋友联系基本都靠微信,有什么事几条文字或语音就能解决,能给你打电话的,不是没有加过微信许久未联系的朋友,就是有急事。而许久未联系的朋友打电话不是借钱就是结婚,总之需要你破财,有急事的朋友也是借钱或结婚,搞得自己答应也不是,拒绝也不是,最后我索性都不接。还有一种心理,是如果接起电话,一旦冷场自己就会莫名有点恐慌,害怕自己的反应让朋友失望,也担心自己来不及反应对方的话语。 说到底,自己在生活里,是个自我甚至有点自私的人吧。之前有人问我,不喜欢接电话的人是一种什么心理?我说,在分析这一点的时候,首先你要想明白三个问题:1、平时生活中你是否容易暴躁或情绪比较波动?如果你平时在面对工作和生活容易焦虑,甚至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生活时难以自控,那么在面对不确定谈话内容时,就会产生抵触接电话的心理。2、你是不是曾经因为接电话有过不愉快的经历?像我的朋友小七和小好,甚至我也因为接到的骚扰电话太多而排斥接电话,如果是这样曾有过不愉快的经历,那么就会有这样的处理方式。3 、你是否在人际交往中自我保护意识过强?我喜欢独处,独处源于安全和自我信任,也会避免自己在思维松懈时犯错,而社交活动中人总要戴上面具去面对不同的人,一旦成为习惯,面具就会成为你自己。不喜欢接电话的人,或多或少内心里有一点阴影,它的形成来源于在自己的人格还未完全定性时产生的影响。如果上升到心理层面,我更愿意称它为:人际关系的主观能动性选择。小七不喜欢接电话,但可以用微信无碍沟通,小好不喜欢接电话,但可以打电话给对方,我不喜欢接电话,但也分情况和时段。我可以主动和人联系,但我不太喜欢被动地接受话题和讨论。每个人的社交范畴都有一些雷区,只是很多时候这个雷区,不仅生人勿进,连熟人也会敬而远之。不喜欢接电话,其实是缺乏沟通的动机。曾经看到有人谈,不喜欢接电话是一种病。但我的体会是,在电话里说事情,三言两语说不清楚,彼此的神态没法确定,语气稍有差池意思也会大变,与其这样麻烦,不如见面详聊。在《高难度谈话》这本书里提到这样一个层面:理智和情感的平衡,是现代沟通里最难掌握的技巧。不是所有的沟通都有成效,也不是所有的归责都能善始善终。那么,既然自己无法掌握话语走向和主动权,没办法预估对方会拿出怎样的话题,也怀疑自己是否能够让话题继续担心冷场,就选择了不接电话。但必须要明白,不喜欢接电话的心理是相对于被动的交际,我们更喜欢独处,并且把独处当做自我休息和放松的唯一手段。社交需要花费心思,独处可以满血复活,在对于接电话时产生的排斥甚至是恐惧之下,是我们愿意花更多心思与自己对话的真相。我们不是冷漠,是更愿意把心交给值得信任和托付的人。我们也不是自私,只是希望可以活得更自由和洒脱一点,不希望被外界干扰。你可以说我自我,但别说我有病。欢迎投稿联系电话:13921221419邮箱:3157152396@qq.com【金融光伏】全国金融同业精英的聚集地,提供咨询研讨、信息交流、共同开发。旨在通过专业化、标准化的服务,为银行、保险、证券、基金等精英人士提供管理、创新、技术等对话与交流的平台。促进业内动态的交流探讨,实现“合作共赢、成果共享”的愿景目标!